3月15日,3044am永利集团第24期築基工作坊以“伴侶機器人與儒家倫理”為主題,在華新1907文化遺址公園的白日夢書店書友俱樂部開展。本次工作坊采用專題讨論的新形式,聚焦人工智能對傳統倫理與現代社會結構的沖擊,師生數十人圍繞如何從國家治理與中華文明特質視角探索科技倫理的實踐路徑展開深入的對話交流。
技術挑戰與倫理困境:從“完美工具”到社會治理命題
伴侶機器人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引發關于情感替代、家庭關系重構的廣泛争議。當前技術可能導緻的婚戀市場異化、生育率下降等社會問題,已超出單純技術範疇,成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議題。讨論中,有學者指出:若機器人過度承擔情感陪伴功能,可能削弱真實人際互動,甚至動搖“家國同構”的傳統社會基礎。這一觀點引發了對技術應用邊界的熱烈探讨,例如是否需通過立法限制拟人化程度,或引導技術向醫療護理等剛需領域傾斜。
“兩個結合”下的文化回應: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與底線思維
活動特别關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即“第二個結合”)在科技倫理領域的實踐意義。中華文明“以人為本”“和而不同”的特質,為平衡技術創新與倫理秩序提供了思想資源。例如,儒家倫理中的“孝道”雖強調子女贍養責任,但其内核是對代際情感的珍視,這與單純依賴機器人履行贍養義務的形式化操作存在本質沖突。有教師提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要求我們在技術變革中堅守人性底線,既要避免陷入“工具理性至上”的窠臼,也要以文化自信接納技術對現代生活的重塑。
文化遺址的啟示:文明傳承與創新實驗場
活動選址華新水泥廠工業遺址,暗含傳統與現代的對話隐喻。師生們在鏽蝕鋼架與書香交織的空間中,圍繞“技術與人倫”“治理與文明”展開思辨。一名本科生提問:“若‘第二個結合’要求我們以中華文明回應現代性問題,那麼伴侶機器人研發是否應優先滿足‘老有所養’而非‘情感替代’?”這一問題恰折射出讨論的核心:技術發展需以文明特質為錨點,在國家治理中實現工具價值與文化價值的統一。
此次研讨的意義,不僅在于厘清伴侶機器人的倫理争議,更在于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路徑。中華文明“守正創新”的特質,要求我們在擁抱技術革命的同時,以文化自覺守護人性尊嚴與社會凝聚力。未來,築基工作坊,繼續以讀經典為本,同時還進一步拓展開來,邀請學者進行主題讨論,開闊學院師生的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