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 王世泰 李東民:推進新質生産力的學理化、體系化、大衆化傳播

發布者:3044am永利集团發布時間:2024-05-30浏覽次數:10

本文發表在2024年5月29日的《經濟導報》理論版,作者: 王世泰,李東民 

原文地址:http://jjdb.sdenews.com/jjdb/jjdb/content/20240529/Articel07005MT.htm

  任何經濟理論創新的内在要求和發展趨勢都要強調學理化、體系化、大衆化傳播。自從新質生産力進入人們的日常實踐生活領域,它的研究始終呈現着“春至花如錦”的生動知識創新和理論創新場景。研究和闡釋新質生産力的理論和概念群,要在學理化、體系化、大衆化維度持續性進行創新。新質生産力的基本内涵、效應測評、實踐要求、培育要點以及與之關聯的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産業、數據要素、場景構建等都要進一步加強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新質生産力理論的學理化要求既要有理論闡釋的深度,又要有探索為加快新質生産力生成的精準方案。學理化層面的剖析,将新質生産力的内在結構、表現形式以及演繹機理等更好地呈現出來。作為理論工作者,要深耕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經濟學經典著作等,以強烈的現實關懷來挖掘新質生産力理論深意及内在邏輯,而不能簡單停留在文獻梳理的“貨架式”陳列,也不能停留在字詞篇章的叙述或話語的簡單比較。與之相反,學理化要以更強的理論自覺,觀照現實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幫助人們把握新質生産力理論的邏輯脈絡。這就要求關于新質生産力的知識生産要擺脫“過度想象的窠臼”,更加注重走進企業、走進社區、走進田間地頭,創新性推進新質生産力的體系化和大衆化傳播。
  當代中國正在經曆着人類曆史上生動而獨特的經濟治理實踐創新,這樣的叙事境遇為建構新質生産力的理論體系提供了寶貴的現實土壤。推進新質生産力的體系化,要注重新質生産力的基本觀點、總體框架以及研究範式等的完整性,避免出現“一葉障目”的研究。一般來說,推進新質生産力的體系化建構,那就要将新質生産力的要素、結構、功能以及效應等形成一個“相互連接、橫縱貫通”的有機整體。新質生産力的體系化,要在将基本範疇和概念界定清楚的基礎上,從點到面和從局部到整體相結合,形成一個相互關聯、内在統一的系統理論體系。新質生産力的體系化建構需要系統思維知識和跨學科背景等條件支撐,否則就會呈現“盲人摸象”的負效應。顯然,推進新質生産力的體系化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人們在生動的經濟治理實踐中漸進式探索完善。
  面向中國式現代化,面向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叙事境遇,推進新質生産力的大衆化傳播是必要的。當呈現理論化體系化特質的新質生産力理論進入“尋常百姓家”時,人們會圍繞着全要素生産率提升、資源優化配置、賦能過程和方式、産業發展模式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等提出更深層次的現實議題。精準的新質生産力理論的傳播,要從兩方面入手。其一,運用生動鮮活的案例材料講清楚新質生産力的豐富内涵和基本要點。将學理化體系化的理論要點轉化為形象生動的語言,以小見大、見微知著,以多樣化的方式将新質生産力理論送到社區、企業、高校以及政府機關等。其二,把握企業和區域發展需求基礎上,講清楚新質生産力的理論要點、現實條件和支撐因素等。新質生産力理論大衆化傳播過程,其本質上就是要實現從“怎麼看、怎麼想”到“怎麼辦、怎麼幹”的轉化過程,注重生動地把黨的創新理論、決策部署細化為可操作執行的具體要點,“滲透、融合、轉化”中展現新質生産力的學理化和體系化。如此,避免了落實新質生産力的庸俗化和盲目化等負效應,也以學理化體系化方式有效傳播了新質生産力的思想魅力。當思想的力量穿越經濟實踐的現實,任何難題的答案都會迎刃而解,我們也将取得更為豐碩的經濟學理論創新成果。
[作者王世泰系3044am永利集团講師、碩士生導師,3044am永利集团新質生産力研究中心人員;作者李東民系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博士後。本文系2023年度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馬克思《德法年鑒》時期的現代化思想研究”(23Y003);2024年度宜興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鄉村振興專項)“新質生産力視野下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研究”(YXSK24-ZX-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