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思政課”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構建“大思政課”工作格局,依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組織開展高校與“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結對行動的通知》,經申報獲批,我校與江西吳有訓科教館結對共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4月26日,我院黨委書記程焰帶隊前往江西省高安市吳有訓科教館,正式揭牌共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并開展“追尋大先生足迹 弘揚科學家精神”主題實踐教學活動。高安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左漪,高安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黨委委員蘭燈瑩,吳有訓科教館館長熊光榮、副館長雷文靜、講解員劉家揚等參加此次活動。另外,南京大學有訓書院學生事務中心主任蒲婧翔等23位師生代表線上參與。
揭牌儀式上,我院唐興軍院長和吳有訓科教館熊光榮館長簽訂共建協議,程焰書記和高安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黨委委員蘭燈瑩共同揭牌吳有訓科教館實踐教學基地。随後,我院向熊光榮、雷文靜、劉家揚、汪春萍頒發思政課兼職教師聘書,并互贈圖書資料。
揭牌儀式結束後,雙方圍繞“踐行科學家精神”進行了交流研讨,并就基地建設下一步工作達成了共識。雙方将充分發揮“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育人作用,做好以下幾項重點工作:一是常态化組織實踐研學活動,規範基地實習實踐與聯合培養管理,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二是圍繞吳有訓精神、高安市紅色文化等育人資源,協同開發建設優質思政教學;三是積極開展互助互訪,邀請基地領導、專家擔任兼職導師,不斷優化“大思政課”師資;四是深度開展科學家精神、紅色文化等課題研究,全面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實效性;五是持續推動校地校館合作交流,産出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在現場教學環節,熊光榮館長為3044am永利集团師生和在線的南京大學師生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政課,他不僅回顧了吳有訓先生謀中華之複興、謀中華之解放的一生,激勵師生們投身教育事業,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的實踐要求。熊館長的授課以講故事的方式展開,課程帶領同學們沉浸式體驗科學家精神,深刻感悟到紅色江西的魅力。
基地揭牌與大思政課實踐活動結束後,我院黨委書記程焰一行6人到高安市荷嶺鎮開展訪企拓崗,了解基層公務員招考崗位需求,荷嶺鎮黨委委員、宣傳委員敖騰等熱情接待,雙方表示今後将在人才培養和基層實踐調研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
未來,3044am永利集团3044am永利集团将以吳有訓科教館“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為依托,充分鍊接高安市豐富的科教資源、文化資源、優秀基層治理經驗等,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弘揚科學家精神,注重調查研究,立足内涵式建設,持續性實施“請進來、走出去”策略,力争建設優質的“大思政課”教學實踐基地,全面推進3044am永利集团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以及社會服務等朝着高質量邁進!(王世泰、宋成乾供稿;陳強攝影)
附:
【吳有訓科教館】
吳有訓科教館原名吳有訓紀念館,于1992年開始籌建,1999年4月26日建成開館,2000年7月經上級批準更名為“吳有訓科教館”。占地46畝,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館址坐落在風景秀麗、環境優雅的高安市瑞州濕地公園内,館舍為仿古四合院建築。館名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題寫。
吳有訓科教館基本陳列内容包括:吳有訓生平展、“兩彈一星”科學貢獻展(内有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導彈、衛星模型等)、高安人文展等,展覽面積2000平方米,基本陳展《吳有訓生平展》于2014年榮獲江西省十大陳展精品。館内藏品豐富,現有藏品、資料4000餘件,其中一級文物79件(套),二級文物67件(套),三級文物1084件(套),主要藏品有:1935年德國自然科學院聘請吳有訓為外籍院士聘書、1947年中央大學師生挽留吳有訓校長簽名冊以及有關吳有訓先生生平珍貴遺物、親筆書信等。
吳有訓科教館是高安一處集自然科學、科教文化,人文文化、愛國主義教育、旅遊觀光的現代化科技園地,獲評為全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西省社會科學知識普及宣傳基地、首批“江西省少先隊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江西省紅領巾講解員實踐教育基地,宜春市首批“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宜春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實踐教育基地。
【吳有訓】
吳有訓(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字正之,江西高安人,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科學家,教育家。曾擔任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1916年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學習,1920年6月畢業于數理化部。次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學,随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康普頓從事康普頓效應的研究,1925年獲博士學位并留校任助教,次年回國籌辦江西大學。1927年8月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理學院物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1928年赴清華大學,先後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理學院院長。吳有訓在清華期間,建立了我國最早的近代物理實驗室,後又在清華及西南聯大建立了金屬、無線電、農業、航空、國情普查等五個實驗室。
1945年10月,吳有訓就任中央大學校長。翌年,主持學校遷返南京。接長中大之初,即聘請陳鶴琴、羅爾綱、趙忠堯等知名學者任教,并組建了我國第一個核物理實驗室。他提出“政治民主,教授治校,學術自由”三大方針,允許師生自由組織社團,支持同學民主選舉學術自治會。1946年,重慶爆發“反對内戰、要求團結”的萬人大遊行,吳有訓極力保護青年學生,昂然走在遊行隊伍之前。“五·二〇” 運動時,他提出“在安定中求進步,在進步中求安定”的口号,規勸學生不要罷課遊行,避免流血犧牲。事後又多次到醫院慰問受傷學生,斷然拒絕軍警進校抓人。1949年在上海先後任交通大學教授、校務委員會主任、交通大學校長。次年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兼數理化學部主任。
吳有訓是中國近代物理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開創了“中國 物理學研究的先河”, 是中國大學“以高水平科研支撐的高質量大學教育體系”的創建者和實踐者。他有着踏實嚴謹的處事風格,他講求實際,言傳身教,認真地給學生講授近代物理學,積極倡導、組織并參加近代物理學的科研工作,創建了國内第一所近代物理實驗室,組織起我國第一支既是教師又是科學家的教師隊伍。真正做到了用科學拯救強大中國,為中國理科培養了大批優秀科學人才,在發展中國科教事業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