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4日,“文化自信與長江文明探源”學術研讨會在湖北大學成功舉辦。本次研讨會由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與湖北大學主辦,湖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文化遺産學院、江漢文明考古研究中心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辦。來自全國高校、科研院所的50餘位專家學者齊聚武漢,共同探讨長江文化對中華文明的曆史貢獻與現代價值,我院青年教師劉飛博士應邀參加。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此次研讨會的召開,正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的積極響應和具體落實。湖北大學黨委書記謝紅星在緻辭中表示,長江是橫貫中華大地的母親河,不僅滋養了沿岸各族人民,也孕育了悠久燦爛的史前文明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是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的标志與象征。長江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曆史積澱、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文化價值。
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劉愛國在講話中強調,湖北是長江文明重要發源地、楚文化發祥地,擁有豐富深厚的長江文化、荊楚文化資源,是體現長江文化、荊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區。加強長江文化研究及傳承發展,必須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文化的重要論述作為根本遵循,必須全方位拓展長江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全面提升包括荊楚文化在内的長江流域不同區域文化的研究水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曆史學部主任王巍以“長江流域文明化進程與文化自信”為題,全面闡述了長江下遊地區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發展進程:大約在距今約一萬年前上山和橋頭遺址出現栽培農業與定居村落;八千年前以跨湖橋遺址為代表,社會分化初現端倪;六千年前東山村遺址出現較大規模聚落和墓葬,社會分化明顯;五千多年前進入邦國文明階段,以淩家灘和良渚遺址為代表形成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四千年前後區域文明衰落,進入以中原地區王朝為中心的文明一體化進程;三千年前西周王朝封邦建國,長江下遊建立了吳國、越國等;兩千多年前以秦始皇統一中國為标志,中華文明由王國文明轉變為帝國文明。此外,稻作、彩陶、獨木舟、漆器、犁耕、玉琮玉璧瓷器的發明以及最早的符号、鳥神的信仰都是長江下遊地區史前文化對中華文明的貢獻。
四川大學傑出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霍巍圍繞“巴山蜀水與長江文明”,從史前至曆史時期長江上遊地區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指出,長江流域是遠古時代的人類搖籃,巴山蜀水是整個長江上遊文明的中心,是長江上遊文明重要的策源地。商周時期三星堆文化與古蜀文明、中原殷周文明緊密關聯,三星堆文化的内核與底色是中華文明。秦漢三國時代,以成都(益州)為中心形成絲綢生産、鹽鐵制造、漆器、金銀器制作等最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西南絲路”最為重要的物質交流中心。長江上遊地區是聯通青藏高原、長江中下遊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長江文明極大充實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與豐富内涵。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長江文化研究專家劉玉堂聚焦“長江流域對中國科技史的重大貢獻”指出,曆史上長江流域在水稻栽培、陶瓷燒制、玉器制作、青銅冶鑄、絲織刺繡、醫藥發明、茶學研究、水利工程以及四大發明等方面,為中國科技史做出了重大貢獻,展現出長江文化在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湖北大學江漢文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孟華平在大會總結中表示,專家學者的發言對弘揚文化自信與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學術價值。長江流域文明産生與發展的階段時間較早,為後來以中原為核心的中華文明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長江文明内涵豐富,亟待進一步發掘與闡釋,講好長江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劉飛撰稿)